影響斜管沉淀池穩(wěn)定運行因素的探討
斜管沉淀池是20世紀70年代初發(fā)展起來的建立在“淺池理論“上的沉淀設施,曾被國內水廠普遍使用.具有池體小、占地少、沉淀效率高的優(yōu)點。它通過置于沉淀池中與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為60’)的管狀組件(斷面為矩形或六角形).增加沉淀面積.加大水池過水斷面的濕周.同時減小水力半徑.大大降低雷諾數(Re).從而減少水的紊動.促進沉淀,使經過投藥、混合、絮凝后形成的粗大的絮凝體在斜管底部沉淀.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便自動滑下.再通過排泥設施將泥排出。但由于其自身結構的局限性.顆粒沉淀距離縮短.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時間一般只有20一30 min在斜管內僅停留4一8 min,使得斜管沉淀池運行不夠穩(wěn)定、對原水水質水t適應性較差。1問題及分析惠州某水廠于20世紀印年代中期設計建成,每期規(guī)模為4萬m3/d.采用原水取水泵房一混合一絮凝反應池一斜管沉淀池一普通快濾池一清水池一供水泵房一市政管網.這一常規(guī)處理工藝。斜管沉淀池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礬花粒徑小。
月U青斜管沉淀池是20世紀七十年代初發(fā)展起來的建立在“淺池理論”上的沉淀設施,曾被國內水廠普遍使用,具有池體小、占地少、沉淀效率高的優(yōu)點。它通過置于沉淀池中與水平面成一定角度(一般為600)的管狀組件(斷面為矩形或六角形),增加沉淀面積,加大水池過水斷面的濕度,同時減小水力半徑,大大降低雷諾數Re,從而減少水的紊動,促進沉淀,使經過投藥、混合、絮凝后形成的粗大的絮凝體在
斜管底部沉淀,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便自動滑下,再通過排泥設施將泥排出。但由于其自身結構的局限性,顆粒沉淀距離縮短,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時間一般只有20~30分鐘,在斜管內僅停留4一8分鐘,使得斜管沉淀池運行不夠穩(wěn)定、對原水水質水量適應性較差。問題及分析惠州某水廠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設計建成,每期規(guī)模為4萬m兮d,采用原水取水泵房一混合斗網格反應池、斜管沉淀池。普通快濾池、清水池一供水泵房一市政管網這一常規(guī)處理工藝。斜管沉淀池在運行過程中出現了礬花粒徑小、沉后水的平均濁度較高。